日前
中国网聚焦泉州台商投资区
发布报道
《泉州台商投资区:文明实践“贴地走”,
民生幸福“看得见”》
一起来看
一顿准时送到家的热饭、一次家门口的健康问诊、一堂孩子眼里发光的非遗课——在泉州台商投资区,文明实践从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融入居民日常的具体服务。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串联起基层治理的温度,也让民生幸福有了实实在在的落点。
队伍沉网格,服务跟需求
要让文明实践扎根基层,首先得让服务力量找得到群众、帮得上忙。泉州台商投资区以党建为纽带,把文明实践队伍建在网格里,让服务精准对接需求。东园镇溪庄社区打破党建与文明实践“平行推进”的模式,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与党建网格深度融合,以实践站为纽带,构建“社区干部(网格员)+居民小组长(战时网格员)+党员志愿者”分层服务体系,给每位党员志愿者明确“挂钩户数”和“服务职责”,还组建“党员先锋队”“文明劝导队”等6支志愿服务队伍,社区“两委”干部既当“指挥员”统筹安排,又当“排头兵”带头服务,年均开展环境清洁、政策宣讲、关爱帮扶等活动超100场,服务群众超6000人次。
张坂镇则搭建“1+31+N”志愿服务体系,以1个实践所、31个实践站为核心,联动企业、学校、医疗机构和公益组织,今年以来开展爱心帮扶、免费义剪义诊、环境卫生整治等活动100余场,2000余人次参与其中,让志愿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不管是日常的小事还是急难的问题,都能找到人帮忙。
旧俗减负担,新风添和谐
红白事大操大办、相互攀比,曾是泉州台商投资区不少居民的“心头累”——花钱费力不说,还容易让邻里关系变味。针对这一痛点,各社区、乡镇以文明实践站为阵地,用新风尚替掉旧习俗。东园镇溪庄社区成立红白理事会和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要求变成居民能遵守、好监督的公约,志愿者提供“事前政策宣讲、事中流程指导、事后效果跟踪”的全链条服务,从“劝着改”变成“帮着做”。居民老杨深有感触:“以前办丧事要摆几十桌,现在最多十来桌,既减轻了经济负担,也让家人能专心缅怀逝者。”社区还常办“移风易俗大家谈”“文明家庭评选”,用身边事教身边人,如今红白事大操大办现象下降90%以上。
溪庄社区开展文明殡葬宣传活动
张坂镇也将移风易俗纳入志愿服务重点,通过多样化宣传引导,让“不攀比、不浪费”成了更多人的自觉选择。旧俗的负担少了,邻里间的和谐多了,社区里的氛围也更轻松了。
实事解难题,文化润生活
文明实践的核心,是把群众的“烦心事”变成“放心事”,把“需求点”变成“服务点”。东园镇溪庄社区实践站设了“议事角”,居民有意见可以提、有难题可以说,社区构建“收集意见—分类处置—跟踪反馈”的闭环机制,今年以来解决了环境整治、设施维护等民生难题40件,化解邻里纠纷22起;看到不少行动不便的老人吃饭难,社区依托省级五星级幸福院发起“爱心送餐”项目,18名志愿者每天上门送“一日一餐”,累计送餐超36000餐次,服务时长超5000小时,让老人不用再为一顿热饭发愁。
文化服务也跟着群众的喜好走。张坂镇依托八仙过海旅游度假区、“三湾”等景点,组建“玉沙湾志愿服务队”,今年以来服务游客超5万人次;还创新“非遗+研学”模式,让孩子们走进雕艺馆学非遗,组建雕艺传承志愿服务队教技艺、讲文化保护,服务群众超1000人次。百崎回族乡在御湖湾沁园小区的文明实践活动中,既有中医义诊、政策宣传,还有舞蹈、古筝表演和家训童谣传唱,居民既能办事又能娱乐,日子过得更有滋味。
木偶脸谱绘制体验
在泉州台商投资区,文明实践从来不是“走过场”的形式,而是落在“为民办事”的实处。从给老人送餐的细心,到改旧俗的耐心,再到解难题的用心,每一件小事都藏着对群众的牵挂,让民生幸福从“心里盼”的向往,变成了“日常享”的真实。这里的文明,藏在街巷的烟火气里,映在居民的笑容里,更扎根在每一次为群众办实事的行动里,稳稳托起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