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心市区真武庙广场丰泽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二楼展厅内,参观者在《真武风情》画作前驻足赞叹:建筑、船的水墨筋骨与云霞、浪涛的水彩流光,在宣纸上浑然一体。展厅中还陈列着多幅融合海丝、世遗元素的作品。68岁的创作者徐才华正在整理书画展的收尾工作。这位老人用数十年光阴,完成了从知青、金融从业者、书画爱好者到“海丝书画家”的蜕变。
徐才华在创作中
作品《真武风情》
近日,在中心市区真武庙广场丰泽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二楼展厅内,参观者在《真武风情》画作前驻足赞叹:建筑、船的水墨筋骨与云霞、浪涛的水彩流光,在宣纸上浑然一体。展厅中还陈列着多幅融合海丝、世遗元素的作品。68岁的创作者徐才华正在整理书画展的收尾工作。这位老人用数十年光阴,完成了从知青、金融从业者、书画爱好者到“海丝书画家”的蜕变。
□融媒体记者 廖培煌/文 受访者/图
青葱岁月播火种
记者见到徐才华时,他正在展厅为观众讲解作品。展出的30余幅书法、绘画及篆刻作品,静静诉说着他从知青、金融工作者到书画艺术家的华丽转身。
1957年出生于永春知识分子家庭的徐才华,名字似乎预示着他的艺术天赋。青年时期,他已在绘画领域崭露头角。知青岁月里,他在劳作之余潜心创作了大量作品。成家后,在岳父及书法名家的指导下,徐才华的书画技艺日臻成熟。在金融单位工作几十年间,他利用业余时间笔耕不辍,在书法、篆刻、绘画上都有进步。
退休再攀新高峰
退休后,徐才华全身心投入书画创作。2017年,他进入泉州老年大学深造,刻苦钻研专业知识。他将金融人的严谨与艺术家的激情完美融合:山水画见风骨,花鸟画显神韵,篆书作品更将金石韵味与笔墨情趣巧妙结合。
徐才华的作品多取材于现实生活,涵盖人物、山水、花鸟及篆书等题材。他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融汇中西画法特点,形成工写结合、色墨并用的独特风格。近年来创作的《真武风情》《海丝浪潮涌古城》等作品,展现了水墨与水彩技法的完美融合:古建筑、码头石基以焦墨皴擦,翻涌的浪花则用色彩晕染;《少林雄姿》中,飞檐斗拱的厚重与武僧衣袂的飘逸相得益彰。
2019年,徐才华应邀赴新加坡、马来西亚举办个展,十余幅作品被当地机构及收藏家收藏。
2022年以来,他先后在丰泽区文化馆、泉州市老年大学等地举办多场个展,出版《徐才华书画作品集》。其陶瓷杯作品“虾”广受书画爱好者青睐,《出关》《回归》《春暖花开》《缅怀》《革命圣地》《致敬白衣天使》等作品入选国家级展览并屡获殊荣,部分作品被档案馆永久收藏。
踏遍景点寻灵感
徐才华的作品除了一部分为传统画作外,更多聚焦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成就及泉州特色文化。
“笔墨当随时代”,他用艺术记录改革开放的壮阔历程。为创作海丝、世遗题材作品,他不辞辛劳反复深入景点采风。“石阶的裂痕要细致刻画,才能表现数百年沧桑。”创作《真武风情》时,他七访真武庙;为画好蟳埔,他对蚵壳厝、蟳埔女等元素反复观察描摹。正是这份执着,让他创作出众多生动展现泉州海丝、世遗元素的佳作。近年来展出的上百幅作品中,海丝、世遗题材占相当比重。《泉州海交馆》《少林雄姿》《逐梦》《幸福时刻》等作品广受好评。
有书画界人士将徐才华誉为“知青书画家”“海丝书画家”。“在书画界,我还是个‘小学生’,学无止境,书画无止境。”徐才华说,他还会继续创作海丝、世遗、泉州特色、国家时事热点等题材的作品,“将对祖国、对泉州的热爱融入笔墨之中!”
责任编辑:赖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