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锰
2024年9月的一天,犯困打盹中的我收到邮政储蓄的短信通知:您好!泉州晚报社于2024年9月10日给您汇款……
一番确定,还真是稿费,不过不是我自己的稿费,而是我家的小孩作文被刊发了!第一时间我来了精神,我把短信通知发到家庭群,孩子的爷爷奶奶非常开心,连声表扬孩子:“你爸爸在你这个年纪,可没本事自己写作赚稿费!”
当我和爱人带着一脸骄傲的孩子到邮政储蓄领取来自泉州晚报社的稿费时,看到在柜台前拍照留念的孩子,我莫名有些眼热,我孩时的念想,我的孩子已经实现了。
我和泉州晚报的故事,要从我的中学时代说起,在那个信息传播不像现在网络信息发达的年代,报纸杂志是了解外界的重要窗口。父亲是一名教师,经常阅读泉州晚报。记忆犹新的是,我和弟弟正当玩性的年龄,想安心坐下来做作业,总是需要大人督促,于是父亲时常坐在我和弟弟身后,一边监督着我们兄弟俩做作业,一边翻阅着泉州晚报。
耳濡目染之下,父亲最经常阅读的泉州晚报,成为我关注的对象,泉州晚报展示出的广泛信息内容以及细致的文风渐渐成为我的心头好。那时候很流行剪报,我也养成了用剪报收集喜欢或认为有价值文章的习惯,泉州晚报的副刊版面是我最爱收集的内容,我用心啃读,它承载着提升作文水平的期盼,想在泉州晚报发表文章也成为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个念想。记得那时,常常看到署名“佚名”的文章,懵懂的我总惊叹于这位作者的高产与才华,也不时收集着他的作品……就这样,一本本剪报小册子,记录下了我对文字的热爱与好奇。
2005年,我考上大学,成为一名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正式踏上追梦新闻的人生旅程,憧憬着有一天也能走进泉州晚报社工作。那时的我还特地搭乘21路公交车辗转到泉州晚报大厦,想一探晚报神圣,却因身为学生的胆怯,也只在泉州晚报大厦一楼大厅里转了又转,靠着那个大柱子看了又看,想了又想。
毕业后我到乡镇工作,新闻梦中断了。直到后来,我的孩子成为泉州市教育局和泉州晚报社主办的泉州市学生记者团的小记者,方才替我完成了走进晚报的心愿。那天,看着小朋友在报社参观学习的笑脸,心中百感交集,梦想终究还是错过了吗?庆幸的是,梦想并未真正走远,只是在等待一个更合适的时机,让我以另一种身份与她重逢。2022年8月,我开始负责单位的对外宣传报道工作,新闻梦重新唤起,单位的各类新闻稿件也不时在泉州晚报刊发。每一次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报纸上,都让我充满荣誉感与成就感。
三代人,一份报。父亲手中的泉州晚报,是年少时照亮我文字梦想的一盏灯,如今,我的名字偶尔出现在那方熟悉的版面上,孩子的作文也带着稚嫩的墨香绽放在这里。泉州晚报承载的不只是时代的印记,也是一个家庭关于热爱与传承的故事,她始终是那片滋养热爱的土壤,让每代人的文字念想都能扎根生长,并在传承中长出新的枝丫。
(作者系南安市蓬华镇党委四级主任科员)
责任编辑:赖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