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杜连财
在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全球共识的当下,绿色建材正从行业“可选项”变为“必答题”。作为全国知名的建筑建材产业集聚区,泉州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和扎实的产业基础,在绿色建材领域率先突围,涌现出一批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标杆企业。从机制砂替代河砂的工艺革新,到装配式建筑“像搭积木一样造房子”的产业变革,再到建筑垃圾资源化率突破95%的装备突破,泉州企业正重新定义绿色建材的未来。
边角料也是宝
记者走进福建创联建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两条自动化生产线正以每小时数百吨的产能运转。总经理曾伟昌指着中控屏上的数据介绍:“传统湿法制砂每吨需消耗3吨水,产生的污水还需处理;现在我们用石材边角料干法制砂,不仅零污水排放,颗粒形状更优,市场价还比河砂高20%。”
同样在车间里搞“绿色革新”的还有金福稻新材料。在南安水头镇的生产基地,万吨级PVC防水板项目的全自动生产线正进行投产前的最后调试,机械手精准地将防水板切割、码垛,车间里几乎看不到工人。“传统沥青防水板不仅不环保,寿命还只有10年左右,我们的PVC防水板耐候性强,在零下30℃到零上70℃的环境里都能用,寿命能到30年。”总经理黄金森拿着一块防水板样品介绍,更关键的是,生产过程中边角料的回收利用率能达到98%,“相当于每生产1吨产品,比行业平均水平少产生200公斤废料”。
据总经理黄金森透露,凭借这些优势,公司已经拿到了中建科工、万科等头部企业的订单,预计明年投产后年产值能突破2亿元。“现在客户选材料,首先问的就是环保指标和碳足迹,谁能在这方面领先,谁就能拿到订单。”
绿色就是商机
南方路机展厅里,橙色AI骨料分拣机器人每秒分3次料,建筑垃圾资源化率95%。“港珠澳大桥的建筑垃圾,就是用它处理成再生骨料。”董事长方庆熙说,研发的沥青再生技术能让旧料掺量达50%,“客户修高速路,每吨省200元,一条路省几千万元”。
董事长的儿子方凯则把创新带向海外:“沙特项目我们40天完成安装,比欧洲快2个月,还改了3次散热系统适应高温。”今年南方路机拿下日本JIS认证,成首个进日本干混砂浆设备市场的中国品牌。
在中闽建研的建筑工地,另一番技术创新场景正在上演——没有漫天扬尘,没有成堆垃圾,工人操控着机械臂,将预制好的墙板、楼板像 “搭积木” 一样组装起来。“这两栋楼的装配率达到65%,比传统现浇施工节水36%、减少垃圾71%,工期还能缩短20%。”副总经理张少伟介绍道。
“以前觉得搞绿色转型要花很多钱,现在才发现,绿色就是商机。” 曾伟昌的这句话,道出了不少泉州建材企业的心声。在泉州,像创联建材、南方路机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截至目前,泉州获得国家绿色建材产品认证的企业已有44家、产品140个,数量居福建首位;装配式建筑实施项目达286个,总建筑面积超1000万平方米,产能和项目规模均全省领先。
万亿元级的市场
“泉州的绿色建材能起来,不是偶然。”泉州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早在2020年,泉州就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通知》,明确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当年新建建筑面积的比重要达到40%,给企业吃了定心丸。
在业界人士看来,在“双碳”目标下,绿色建材产业将迎来万亿元级市场空间。“今年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率要达到70%,欧盟又要收碳关税,这对我们来说是大机会。”方庆熙举例道,公司为雄安新区设计的建筑垃圾处理系统,不仅能“吞掉”垃圾,还能把垃圾变成再生骨料卖钱,单台设备年产值就能达到1200万元,“这样的方案,客户没有理由拒绝”。
曾伟昌也有“接地气”的规划。他说:“将再上一条机制砂生产线,把年产能提到80万吨,还要开发特种砂浆,比如防火砂浆、保温砂浆,卖给高端项目。”
黄金森表示,未来三年投5000万元建研发中心,开发能自修复的防水板,还有用于新能源电站的防火材料,把生意从建筑领域拓展到新能源领域。
种种迹象表明,泉州企业正在用技术创新证明:绿色转型不是成本负担,而是开启新市场的钥匙。
责任编辑:赖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