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泉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在全市范围内系统性推进以流域为单元的田园风光建设,通过全流域规划、整区域推进,打造出一条条生态优先、产业兴旺、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示范带,走出了一条具有泉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泉州网9月26日讯(融媒体记者 范金林 通讯员 陈诗国)初秋的南安大盈溪畔,被誉为闽南“小清迈”的“稻梦岛”,稻田随风翻涌绿浪,彩虹餐厅飘散咖啡香。这片曾经的零散耕地,如今已成为泉州市“一县一溪一特色”田园风光建设示范片区的亮眼样本,展现出一幅“水清、岸绿、业兴、人和”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近年来,泉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在全市范围内系统性推进以流域为单元的田园风光建设,通过全流域规划、整区域推进,打造出一条条生态优先、产业兴旺、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示范带,走出了一条具有泉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从“零散美”到“全域美”
全流域织就生态画卷
以晋江、洛阳江等主干水系为轴,泉州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综合整治、和美乡村建设等工作相结合,整合流域内农田、林地、道路资源,全流域、整区域推进“一县一溪一特色”田园风光建设。
惠安黄塘溪的蜕变颇具标杆意义——以黄塘溪溪滨慢道为轴串联两镇12个行政村,形成串点成线、村优居美的美丽乡村图景;作为全市唯一的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片,走马埭万亩良田改造提升项目通过“小田并大田”,打破田埂、平整地块,推行“乡村振兴+国有企业+社会力量”合作模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入1200多万元,提升了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安溪金谷溪则走出“艺术兴溪”之路。泉籍艺术家陈文令用建筑废料打造雕塑长廊,将河道滩涂变为艺术景观,还把废旧公厕改造成“砾艺术厕所”——这座以鹅卵石与陶瓷雕塑为主要元素的“微型美术馆”,成了网红打卡地,今年“五一”期间,金谷溪岸文化园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我们不是只修一条溪、种一片田,而是整流域盘活资源。”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3年9月启动“一县一溪一特色”田园风光项目建设以来,泉州已累计建成16个示范片区,覆盖流域162.48公里,惠及118个沿线村庄。
以“水系、农田、村庄三位一体”为核心,泉州全流域推进“四美工程”——美丽河道清淤护岸,美丽田园连片整治,美丽村庄梳理改造,美丽经济培育壮大。截至目前,全市已在示范片区内建成高标准农田3.26万亩,通过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土地流转,实现耕地经营权流转近2万亩,76个行政村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治理,38个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升级至3.0版本。
从“田园景”到“致富经”
三产融合激活乡村活力
当流域生态蝶变擦亮乡村底色,如何让“好风景”变成“好钱景”?泉州以三产融合为钥匙,打开了田园风光“变现”的新通道。
从永春县石鼓镇到东关镇,覆盖10多公里桃溪两岸串联起农业、水利、文化及乡村景观,打造“田美、街美、水美”的现代宜居版“清明上河图”,展现田园诗般的乡村生活形态。当地与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甘蔗全产业链合作,引进优质甘蔗品种,带动300户蔗农由亩产1万多元增加到亩产2万多元,实现收入倍增,辐射带动全县甘蔗产业换代升级;开发上线的“我在乡村有亩田”微信小程序,包含蔬菜、水果、茶品、茶配、老醋、永春香等8大板块,已上架雪山呈祥菜、佛手茶、大米、木耳等超百样产品,让农户的农产品直通消费者。
产业融合夯实田园风光建设底座。第一批10个示范片区依托乡村特有生态和文化基底,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培育11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建成18个休闲农业示范点,策划生成12条乡村旅游线路,建成8个闽南特色农业公园,沿线新增民宿房间400余间。
在田园风光建设中,全市坚持“农业+文化+旅游”三产融合,沿线超1/3村庄的村财收入突破百万元,实现“乡村发展、建设、治理”三重同步。如今,泉州已拥有51个省级美丽休闲农业点、32个省级美丽休闲乡村、113个市级美丽休闲农业点,农文旅融合的“美丽经济”正成为乡村增收的新引擎。
从“样板间”到“全景图”
提质扩面迈向农业农村现代化
田园风光建设不仅要“可复制”,更要“可持续”。眼下,泉州“一县一溪一特色”田园风光建设正迈向提质扩面新阶段:首批10个示范片区以核心区为中心,着力完善功能配套、拓展产业链条、促进业态集聚、提升市场运营水平;第二批6个示范片区,突出特色主题、优化片区规划、加快基础设施配套,确保全面动工建设。2025年第一批、第二批共谋划项目174个(其中美丽村庄53个、美丽河道25个、美丽经济60个、美丽田园36个),通过让河道更清、田园更绿、村庄更靓、经济更强,打造乡村振兴田园风光综合体。
锚定未来5年,泉州的田园风光建设蓝图清晰可见——2025年底完成第一批田园风光项目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园区建设标准;至2028年底,全市建成农文旅商融合发展田园风光标准化园区20个;至2030年底,全市建成标准化“世遗泉州·田园风光”超30个,带动和美海丝侨乡全面振兴,推动全市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从惠安黄塘溪的“化碎为整”,到永春桃溪的“桃源画卷”,再到南安大盈溪的“流量变现”,泉州以“一县一溪一特色”为笔,正绘就一幅“溪清水绿、田美村靓、民富业兴”的乡村振兴全景图——这条以流域为轴的振兴之路,不仅让田园风光成为“看得见的美丽”,更让乡村发展成为“摸得着的幸福”。
责任编辑:黄冬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