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地产网

泉州市区这个路口完成升级!市民:真的很贴心

2025-10-16 10:31来源:未知作者:小陈浏览:我要分享:

  N海都全媒体记者 柳小玲

  “13天‘微改造’,西街‘血栓’路口焕新颜!”近日,泉州西街与新华路交叉口完成“隐形升级”,困扰市民游客多年的拥堵难题得到破解。通过巧妙“借地”、多部门联动,这个曾被戏称为“最堵路口”的交通节点,如今变身宽敞安全的通行空间,赢得市民一片点赞。

道路改造前

道路改造后

  市民惊喜:

  路口变宽了,通行更舒心

  “以前这个路口,过个马路人挤人,现在宽敞多了!”近日,不少市民和游客发现,泉州西街与新华路交叉口悄然“变脸”。曾经人车混行、寸步难行的“血栓”路段,如今成了宽敞有序的通行空间,引发市民热议。

  家住附近的陈阿姨感慨道:“我每天买菜都要经过这里,以前绿灯一亮,人群挤得像沙丁鱼罐头,现在终于不用提心吊胆了。”

  在附近开店的王先生也竖起大拇指:“以前过这个路口很拥挤,来往的车多人多,看到游客带着孩子经过这里时都特别担心会伤到孩子,现在安全多了,改造真的很贴心。”

道路改造前

道路改造后

  这一变化解决了古城交通的“老大难”问题。作为通往开元寺的必经之路,西街东段常年人流如织,而西北角人行道被绿化带和行道树挤占,行人被迫走上机动车道,导致拥堵与安全隐患并存。市民林先生回忆:“高峰期时,电动车和行人擦肩而过,经常听到急刹车的声音,现在总算看到改善了。”

  多方协作:

  13天“微手术”,疏通古城“经脉”

  面对这一民生痛点,一场由泉州市古城保护发展指挥部统筹的“舒筋活络”行动迅速展开。记者获悉,在鲤城区政府与泉州文旅集团古城公司的协调下,开元寺主动退让部分花池空间,为改造奠定基础。

  “寺庙能为市民游客让路,体现了社会担当。”附近商户李老板称赞道。

  9月17日起,省五建施工团队联合交警、广电等多部门展开“攻坚战”,电箱巧妙移位、红绿灯杆保留优化,仅用13天便释放出110平方米的停驻空间。现场疏导交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行人等候区大了,交通压力也减轻了,游客问路的次数都少了。”

  如今,路口焕然一新,行人过街不再摩肩接踵,机动车通行效率提升,曾经的“肠梗阻”变为“畅通道”。泉州古城公司相关人员表示,未来将持续关注此类“小微堵点”,用“绣花功夫”提升古城宜居度。

  □海都锐评

  古城“微手术”,映照泉州智慧

  13天改造,110平方米扩容,泉州西街路口从“血栓堵点”变为“畅通空间”。这场没有大拆大建的“微手术”,不仅疏通了古城交通的“经脉”,更以精准施策的巧思、多方协作的合力,书写了民生为本的治理答卷。

  古城治理,难在“护风貌”与“解民忧”的平衡。西街作为串联开元寺的文化通道,既要守护古建群落的历史肌理,又要化解人流密集带来的通行难题。若盲目“大动干戈”,难免破坏古城韵味;若放任拥堵不管,又会辜负群众期待。泉州的破题之道,在于“最小干预”的智慧,这种“不折腾”的改造,既留住了古城的“烟火气”,又解决了市民“提心吊胆过马路”的痛点,恰是对“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生动实践。

  民生改善,贵在“抓小事”与“办实事”的坚守。相较于宏大的城市规划,路口拥堵、过街难这类“小微痛点”,更贴近群众日常,也更考验治理精度。泉州没有忽视这些“不起眼”的需求,而是以“绣花功夫”聚焦具体问题,用13天的高效行动回应民生关切。

  多方协作,赢在“聚合力”与“同发力”的担当。一场路口改造,串联起指挥部、政府部门、寺庙、施工方等多元主体。开元寺主动让地,展现了文化场所服务民生的胸怀;交警、广电等部门同步联动,确保改造高效推进;施工团队精细作业,让“微更新”不留痕迹。这种打破壁垒、协同攻坚的模式,正是现代城市治理的“金钥匙”。

  西街的“微手术”虽小,却照见了城市治理的大格局。城市更新无需“大刀阔斧”,民生改善不必“惊天动地”。只要始终把群众需求放在首位,以巧思破难题,以合力办实事,就能让千年古城在细微的焕新中,既留住历史的厚重,又充满生活的温度。(一醉)

团购楼盘:
姓名:
手机号码:
请自觉遵守评论服务协议,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表情
include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