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吴拏云 通讯员 王荣锋
核心提示
作为世遗之城,泉州的书院文化源远流长,独立之思、理性之光、人文之暖早已融入城市文明血脉,成为学风与民风的精神底色。近年来,泉州各地古书院在遗址基础上迎来复兴热潮,小山丛竹书院、欧阳书院、石井书院(朱祠)、宝觉书院等20余座书院重焕生机。这不仅是建筑的还原,更是文明记忆的接续——以“文明实践+书院文化”为核心路径,泉州将书院打造成培育文明乡风、涵养良好家风的重要载体,让新时代文明清风伴着书香,浸润寻常百姓家,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
重构书院空间
让“文明实践+”成乡风文明新引擎
今年8月9日,开元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组织开展“花开好市 书香润鲤”古城文脉研学活动。图为参加者在小山丛竹的诚正堂外合影。
泉州小山丛竹书院,虽规模不大,却是泉州人心中的文化灯塔。南宋时,大儒朱熹在纪念唐代先贤欧阳詹的“不二祠”畔种竹建亭,题“小山丛竹”匾,此地遂成书院胜地。2020年底,复建的小山丛竹公园对外开放,诚正堂、不二祠等古迹重光;2021年,书院重启“山长讲学”,以“赓续文脉、服务文明实践”为主线,向学者、市民、游客讲述泉州本土文化与非遗故事,挖掘文化时代价值,推动传统与现代文明交融。鲤城区开元街道以此为契机,深耕“文明实践+书院文化”特色路径,将小山丛竹书院、一峰书院遗址与威远楼、俞大猷都督第遗址等历史空间串联,打造“天然文明实践课堂”,持续开展“花开好市 书香润鲤”活动,传承书院育人、兴学、论道传统,更融入家风建设主题——邀请老党员分享家庭美德故事,组织亲子家庭共读《朱子家训》,让优秀传统文化如春雨般浸润人心,让文明实践从“活动式”变为“常态化”,真正“活”在群众日常里。
今年7月31日,小山丛竹书院推出“小山乡土教育”系列课程,不仅教青年学子识读家乡文化,更增设“家风家训讲堂”,通过讲述泉州历史名人的治家故事,引导学子树立“孝亲敬长、勤俭持家”的家风观念,让书院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家庭文明的桥梁。
欧阳书院开展金苍绣非遗讲堂活动
清源山欧阳书院的复兴,同样以“文明实践”为内核。这座因唐代泉州首位进士欧阳詹读书而得名的书院,曾是宋元泉州四大书院之一,有“刺桐城外读书台”之誉。2020年复建以来,书院构建“文化展示+教育研学+文明实践”综合性平台,不定期举办国学讲座、诗词吟诵会等活动。在国学讲座中,学者解读《论语》《礼记》时,会结合现代家庭伦理,讲解“家风是社会风气的细胞”;诗词吟诵会上,参与者以“家国”“亲情”为主题创作诗词,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传递家国情怀与家庭温暖。
如今,欧阳书院已成为周边村落的“文明实践站”,村民常来此参加“家风故事会”“邻里互助沙龙”,昔日的“读书台”,如今成了凝聚邻里情感、培育文明乡风的“民心台”。
2
创新体验形式
释放“科技+文化”吸引年轻圈层
泉州书院的复兴,从不局限于“修旧如旧”,更注重以创新形式让传统文化“贴近群众、服务实践”。位于南安市乐峰镇厚阳村的孔泉书院,2017年重建时便设立孔子督学馆、图书馆,更在“智慧泉”旁增设AR互动装置——扫描石刻,不仅能聆听书院历史故事,还能观看“泉州传统家风”动画短片,如“俞大猷教子尚武爱国”“欧阳詹家族耕读传家”等,让村民与游客在趣味互动中感受家风魅力。
书院还打造“福建省南安市孔泉书院”公众号,开设“家风微课堂”专栏,以短视频、漫画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读《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分享本地“最美家庭”事迹;推出“家风打卡”活动,鼓励家庭上传“亲子共读家风故事”“全家参与志愿服务”的照片,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文明实践氛围。这份创新,不仅引来了原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学者刘再复的点赞题词,更让书院成为当地“家风建设示范基地”。
“共育家风 廉润花开”主题活动暨“三清”校园建设推进座谈会在宝觉书院内开展
黎明职业大学校园内的宝觉书院,同样以创新赋能文明实践。这座始建于北宋、朱熹曾题“天风海涛”匾额的书院,2020年复建后,成为集国学讲坛、展览、研究于一体的现代书院。2022年,学校成立朱子文化研究所,举办海峡两岸朱子文化论坛时,特别设置“两岸家风对话”环节,通过跨越海峡的在线直播,让两岸师生分享家庭故事,探讨“孝亲”“勤俭”等共同的家风内核;2023年全国科普日,书院推出“朱熹诗词拓印”体验活动,工作人员在讲解拓印技艺时,会结合“朱熹训子”的故事,让师生在动手实践中领悟“勤学向善”的家风传承。
宝觉书院公众号更成为“世遗文化+文明实践”的传播窗口,推送“泉州家风与世遗”系列文章,如《从开元寺看泉州人的包容家风》《古码头背后的诚信传承》,吸引地方文史学者、文博爱好者与在校生参与讨论,让家风建设与城市文明深度融合。
3
打造传承高地
书院为基涵养家风乡风新生态
晋江市安海镇在石井书院举办古镇徒步打卡活动
书院,天生便是文化传承与文明实践的“沃土”。晋江安海镇的石井书院,因朱松、朱熹、朱在祖孙三代(“三朱”)在此讲学而闻名。21世纪以来,当地政府秉持“修旧如旧”原则修缮书院,不仅保留宋代风貌,更将其打造成“党史学习+家风教育”的文明实践高地。
今年7月25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安海镇关工委、养正中学等单位在书院联合开展“青少年党史学习月”活动。专题思政课上,老师讲述抗战历史,分享“泉州抗日英雄的家风故事”,如“许集美一家投身革命”的事迹,引导青少年将爱国融入家风。每逢金秋九月,书院的“开笔礼”更是安海镇的文化盛事——学生们身着传统服饰,在“三朱”讲学遗址前诵读《朱子家训》,由家长为孩子佩戴“勤学向善”书签,在庄重仪式中传递“尊师重教、爱家爱国”的家风理念。如今,石井书院已成为泉州人心目中的“文脉圣地”,更成为培育家国情怀、涵养文明乡风的“精神地标”。
永春梅峰书院的复兴,则与学校教育、家风建设紧密相连。这座拥有259年历史的清代官方书院,是永春第一中学的前身。2016年复建后,书院以“打造文化传承高地、服务文明实践”为己任,每年秋季开学,都会为永春一中新生带来“开学第一课”。2025年,活动以“立德启智·学史明志·英模励行”为主题,老师以“林俊德院士与‘精毅诚朴’校训”为引,通过短片播放、案例讲解,生动呈现林俊德“爱国忠诚、无私奉献”的精神,分享他“从严教子、勤俭持家”的家风故事;随后,学子们参观书院与校史馆,在“我眼中的林俊德院士”交流会上,纷纷表示要将“精毅诚朴”精神融入日常、赓续传承。
“我们依托书院开设‘梅峰故事’讲座、‘经典诵读’等活动,就是要让书院成为家风教育的‘第二课堂’。”永春一中党委书记陈小书说,书院的藏书室里,专门设立“家风书架”,摆放《泉州家风故事集》《中华家训大全》等书籍;每月举办的“亲子共读会”,吸引周边家庭参与,家长与孩子一起读家训、谈感悟,书院成为连接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文明实践纽带,百年书香滋养出良好家风、淳朴乡风。
4
推动文旅融合
让书院成为游客的“精神驿站”
如今,金淘书院已成为南安文旅新地标,更成为“文旅+文明实践”的典范。
泉州的书院,早已走出“象牙塔”,融入人间烟火,成为文旅融合与文明实践的“新场景”。南安市金淘镇的金淘书院,由书院本体与侨光学堂组成。2016年,修缮后的院落植入书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成为村民日常学习的好去处。2022年,侨光学堂转型为金淘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设“金淘大学堂”,破解“一老一小”周末照料难题,将家风建设、乡风文明融入服务——为老年人开设“健康养生课”时,会讲解“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为孩子开设“国学启蒙班”时,会教唱《家风拍手歌》,让文明实践充满温度。
2024年,金淘书院开展“焕新行动”,梳理空间布局,增设“家风文化墙”,展示本地“最美家庭”照片与事迹;推出“书院文旅专线”,游客可参观书院古迹,参与“家风家训书写”体验,走进周边村落,感受“邻里互助、诚信友善”的乡风。如今,金淘书院已成为南安文旅新地标,更成为“文旅+文明实践”的典范。
惠安县净峰镇的龙山书院,同样以文旅融合激活文明实践。这座位于张岳家庙左侧的书院,2001年被列为惠安县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重修后焕然一新。现代核物理学家张文裕曾专程来此拜祭张岳,并留下匾额。近年来,西头村以龙山书院、张岳家庙为核心,打造“廉政教育宣传街”,将张岳“清正廉洁”的家训融入街景;同时开启“书院休闲文旅”模式,结合古桥、古井、传统民居等景观,推出“家风研学游”——亲子家庭可参与“经典诵读”“布袋戏表演”,曲目多为“孝亲”“爱国”主题,还能体验制作家风家训拓片,让孩子在游玩中领悟家风内涵。
如今的龙山书院,是村民的“文化客厅”,也是游客的“精神驿站”。周末时,常有村民来此下棋、读书,分享家庭趣事;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在感受书院文化的同时,也带走“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的文明理念。这里的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展品,而是俯下身来、融入生活的“日常”,让乡风文明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
5
服务时代需求
书院融入社区成文明实践“活资源”
数年来,泉州20余座古书院的复兴,绝非孤立的文化事件,而是一场“立足地方、服务时代”的文明实践探索。从线上公众号的“家风传播”,到线下拓印、诵读的“亲身体验”;从面向学子的“乡土教育+家风培育”,到解决民生的“社区学堂+邻里互助”;从单一的“讲学空间”,到“文旅融合+文明实践”的综合体——泉州书院实现了与当代社会的深度互嵌,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正转化为涵养家风、引领乡风的“活资源”。
在这里,书院不再是“锁在玻璃柜中的文物”,而是融入社会生活、参与文明对话、服务时代需求的“活跃主体”:它是家庭的“家风课堂”,让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是村落的“文明纽带”,让邻里关系更加和睦;是城市的“文化名片”,让世遗魅力与文明新风相得益彰。
泉州古书院群的集体复兴,为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泉州经验”——以“文明实践+书院文化”为路径,让书院成为培育良好家风、构建文明乡风的“孵化器”,让传统文化不再是“被供养的纪念”,而是“被需要的热爱”,真正成为凝聚精神力量、推动城市文明进步的不竭源泉。
(本文图片由泉州市委文明办提供)
责任编辑:黄冬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