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第九期脊髓损伤者生活重建训练营开营
从自助到助人 轮椅上的追光逆袭
泉州网10月18日讯(融媒体记者 许奕梅 王耿华 通讯员 王瑢 文/图)向阳而生,逐光而行。17日,泉州市第九期脊髓损伤者生活重建训练营正式开营。在为期15天的专业化生活重建与康复训练中,16名脊髓损伤者在5名同侪教练的互助式指导下,通过学习自助的知识与技能,激励更多伤友摆脱困境、重建生活,形成“自助-互助-助人”的良性循环。活动由泉州市残疾人联合会主办,泉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南安市残疾人联合会和泉州市肢体残疾人协会协办。
同侪教练耐心讲解并示范如何从轮椅自行转移到座椅
开营仪式上,同侪教练与学员们共同在舞台上展示五祖拳。
A
同侪教练互助式教学 引导伤友学会帮助他人
“轮椅先刹车,调整好坐姿往外坐,如果出现腿部痉挛要及时释放痉挛后再转移座位……”昨日上午10时许,在泉州滨海医院的生活重建训练营里,同侪教练耐心讲解并示范如何自行从轮椅转移到床。学员们再逐一实践训练、交流互动,学习氛围热烈。
同侪教练是指与学员有着相似经历或背景的人,他们通过自身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对学员进行指导和帮助。
通过全程陪伴、悉心协助与持续激励,可以大幅缩短伤者的适应周期,把原本需要数年甚至十余年的适应过程,在科学引导下缩短至数月,助力伤友重塑自立生活能力。
与往期基础训练营不同的是,今年的提高班将围绕自助互助康复服务作为核心,致力于“技能提升、社会融合、价值实现”三大目标,量身定制提升课程,帮助学员从“能自理”向“善生活”跨越,从“适应生活”向“创造生活”迈进。
“曾经他们都是被帮助的,现在会教他们如何帮助他人。”48岁的龙岩人李水英是本期训练营的同侪教练兼班主任,2009年因车祸受伤后需终身坐轮椅,经历3年的意志消沉期后她主动打开心门。她在生活重建训练营经过多期专业培训后,2019年成为同侪教练,至今已连续参加20多期训练营教学,组织开展自助互助式的伤友公益服务,致力于引导伤友实现“从重塑自己到帮助他人”的角色转变。
“此次训练营是学员们的一次精神重建、打开心扉、心灵重建之旅。”同侪教练仇炳强说,本期训练营设有早操体能训练、生活训练、脊髓损伤基础知识、医学康复、现代康复、社会适应等课程。学员多已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跨过了伤后重建的第一道门槛。此次他们积极报名,期待通过专业培训提升个人能力,带动更多伤友走出困境,自信融入社会。
B
走出黑暗拥抱曙光 在自助互助中重拾自信
训练营里,教练和学员一起交流练习转移、提升自理能力,开展教学研讨,敞开心扉畅谈,不时传出欢声笑语。采访中,学员们与记者侃侃而谈,脸上看不出他们因病痛苦失落的表情,更多的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现在我不会再在意别人异样的眼光。”来自晋江的学员小杨,如今面对镜头可以微笑以对,眼中透着希望。谁能想到,此前的20年里,他因病脊髓损伤,人生一直看不到半点曙光?他经历了从颓废到焦虑再到抑郁,甚至多次产生轻生的念头,日复一日躺在床上。因常年与外界隔绝,小杨甚至连语言组织能力都下降了。直到2022年,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第一次参加生活重建训练营,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不再依赖父母,能够独立出行享受诗和远方。
小杨说,他感悟到要用心享受自己的第二次的人生,还有人正处于和他当初一样的境地。希望通过学习,让希望的种子继续传播下去。
32岁的南安人小郭曾是一名护士。10年前她因车祸受伤,一度抑郁失落,自暴自弃,一直由妈妈照顾,连刷牙、洗脸等生活能力都丧失。去年,她在家人鼓励下参加第八期训练营,人生从此看到了曙光。
她努力锻炼身体,将基本生活技能一点一滴从头学起。由于她的颈椎受伤段位太高,手功能不全,在同侪教练的鼓励下,今年她独自远赴河北石家庄接受深度学习,各方面能力再提升。“希望这次结营时,能看到一个全新的我,热爱生活,帮助更多伤友走出家门。”
泉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郭灿辉介绍,脊髓损伤者生活重建训练营是一项民生实事,也是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推进泉州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的重要举措。自2021年训练营开办至今已有8期,116名学员通过专业康复指导、技能训练以及心理辅导,逐步恢复自理能力,重拾自信。每一位脊髓损伤者都拥有无限潜力,通过训练营的专业培训,实现自我超越,激励更多伤友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和坚韧,迎接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黄冬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