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完成路面铺装的31条街巷名单
民生巷、伍堡新街、厚德巷、三十二间巷、土地后、豆生巷、富埕后、金狮巷、灵慈宫街、南岳宫口、灵慈宫沟、傅厝巷、指挥巷、金刚巷、灶仔巷、惠存巷、幸福村2路、楼仔下、东观西台、羊公巷、宣武巷、大郎巷、侨光路、南环城河东路、南环城河西路、伍堡街、义全后街、南岳后街、棋盘园、吴厝埕、一堡街

泉州网10月24日讯(融媒体记者 张素萍 王柏峰 通讯员 刘柏涵 王怡莹 文/图)作为泉州古城现存唯一成片保留的骑楼商业区,中山南路不仅串联着古城的烟火气与文脉,更承载着百年商脉的厚重历史。近日,在市古城保护发展指挥部统筹下,泉州文旅集团权属古城公司推进的中山南路及周边街巷提升项目迎来关键进展——中山南路主路已全面开放通行,而其周边正改造提升的46条街巷中,31条已完成路面铺装,指挥巷已完成立面修缮,7个开闭所和4个公厕正式投用。
这场以“修旧如旧”为核心的改造,让周边老巷在保留历史肌理的同时,成为更宜居、宜行的“生活载体”。
31条街巷完成路面铺装 “微改造”保留古城韵味
作为中山南路改造提升工程的重要部分,中山南路周边46条街巷改造提升工作正稳步推进中。这些街巷在改造过程中坚持“修旧如旧”原则,采用传统材料与工艺,在提升使用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了历史风貌。
“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使用传统材料、采用传统工艺、保持原风貌。”施工人员介绍,在街巷修复中使用了海蛎壳水洗石、烟炙砖、清水砖以及收集的老旧石板、旧砖瓦等传统建筑材料,着力保存古城刺桐特色元素。
街巷提升工程内容主要包括立面修缮、管线下地以及墙体加固等。目前,已完成路面铺装的31条街巷中,指挥巷已完成立面修缮,东观西台、伍堡街、灵慈宫沟等3条街巷已进入立面修缮阶段,部分街巷正在进行方案设计。项目方表示将加快施工进度,力争早日全面完工。
值得一提的是,为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干扰,施工方创新采取“六微六保”施工组织法,通过微干扰、微循环、微扰动等精细化措施,保障施工期间居民的正常生活。这种以人为本的施工理念,让街巷提升工程既改善了居住环境,又赢得了群众的支持。

指挥巷找回老街记忆 环城河路面“换新装”
在已完成立面修缮的街巷中,指挥巷的改造提升颇具代表性。这条小巷位于中山南路东侧,东接傅厝巷,与义全后街相交,西抵中山南路,因明代泉州卫的王指挥使衙门设在此地而得名。这里曾居住着世界冠军、清末举人和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还有“官员下马拜龙袍”的动人传说,是一条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街巷。
据了解,此次指挥巷立面提升,泉州古城公司并未“大刀阔斧”地改造,而是让老巷在修缮中找回“年轻时的模样”。
如今走进指挥巷,清爽的立面、宽敞整洁的路面令人眼前一亮。路面的电线杆和路灯已被拔除,蜘蛛网般的架空线缆也消失不见,整个巷子的天际线显得格外干净、亮堂。沿街建筑立面以清水砖与闽南红砖重新修复,老旧的木质窗框经过打磨、上漆,重新焕发光泽。贴近闽南传统民居色调的洗砂墙面,既清爽又耐脏。
据介绍,指挥巷综合提升主要从“去杂、去乱、去破、去危、去违”五个方面进行,包括拆除违章搭盖,引导管线下地,立面修复,对建筑去污去杂,以及对空调外机等外挂设施进行隐蔽处理等。建筑按原样恢复,并做了局部提升。不少建筑檐下装饰了滴水兽,既提升了排水功能,也成了点缀其间的艺术构件。
“以前巷子里墙面坑坑洼洼,看着总觉得旧。现在刷了新墙、修了窗框,看着亮堂多了,但又没丢老泉州的味儿!”住在指挥巷的陈阿姨说,现在走在巷里,就像看到了小时候的样子,心里特别暖。
作为环绕古城的重要滨水廊道,环城河两侧街巷的铺装则多了几分诗意。改造后,廊道路面平整坚实,古城公司还沿着步道补种了刺桐、三角梅等泉州乡土花木,原本就有的柳树被细心保留,枝干垂到河面,微风拂过尽显古城韵味。
开闭所和公厕正式投用 民生设施“配套暖心”
街巷提升,既要“颜值”,更要“实用”。在街巷立面、路面铺装不断焕新的同时,中山南路周边7个开闭所和4个公厕的正式投用,解决了居民与游客的实际需求,让古城的温度在民生细节中传递。
开闭所是电力系统的“中转站”,负责分配电能、保障供电稳定。此次投用的7个开闭所,特意选在指挥巷、义全后街、民生巷、天后路等关键节点。在外观设计上也下了不少功夫,融入街巷风貌,没有传统电力设施的“工业感”。
伍堡街、惠存巷等4处公厕也已交付使用。公厕外观是典型的闽南风格,有专人保洁,每天定时打扫、消毒,确保公厕干净整洁。公厕周边还设有指引牌,方便市民游客寻找。“以前在古城里找厕所总要问人,现在跟着指引牌走就行,很方便。”来自厦门的游客王女士说,这样的细节让她对泉州古城的好感度大幅提升。
从路面铺装到细节修缮,从设施配套到民生考量,中山南路周边街巷的改造,始终围绕“人”展开。目前,中山南路周边街巷的提升工程正加快推进。未来,这片承载着老泉州记忆的街巷群,将以“古韵不失、便捷有加”的新面貌,继续书写古城的烟火故事。
“泉州古城不只是摆着看的博物馆,更是住着人的家。”项目工作人员表示,街巷提升不只是修修补补,更是要让老居民住得更舒心,让新游客感受到泉州的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