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至10日,2025年福建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交流活动在泉州市举办,总结交流全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经验,分析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进一步加强创新驱动、活态传承、系统保护、共促发展的具体举措,助力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和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年福建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交流活动在泉举办(主办方 供图)
泉州网9月10日讯(融合媒体记者陈智勇 通讯员骆舒鹏)8日至10日,2025年福建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交流活动在泉州市举办,总结交流全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经验,分析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进一步加强创新驱动、活态传承、系统保护、共促发展的具体举措,助力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和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
闽南文化引领全省保护区体系建设
福建省自2007年设立全国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历经18年探索实践,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呈现新气象、取得新成效,各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体系日臻完善、发展保障更加有力、整体保护成效显著,已逐步构建起覆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朱子文化等多元形态的保护区体系,形成了国家级与省级保护区梯次并进、区域特色鲜明、整体保护协同推进的良好格局。
“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担当新的文化使命、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单位要扛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时代使命,以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引领,扎实做好非遗抢救、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文章,奋力让非遗焕发时代活力、绽放时代光彩。”福建省文旅厅领导在会上表示,各地要以此次交流活动为新起点,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实的举措深化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省、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培育文化旅游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文旅经济贡献强大的文化力量。
此次交流活动聚焦新时代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实践与展望,发布了主旨报告《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中国实践与福建探索》,泉州市、龙岩市围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进行经验介绍,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三明市、龙岩市分别就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典型案例进行分享交流。
全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集中展示
活动期间,参加活动的近100名代表前往泉州市通政小学、中山中路、威远楼、工艺美术合作社、金鱼巷、府文庙等地进行现场调研,深入了解闽南文化(泉州)生态保护区在非遗进校园、历史街区保护、工业遗存活化、自然环境微改造模式、文化空间再生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感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保护理念。同时还参观了泉州非遗馆、“世遗烟火·非遗焕新”市集与展演活动等。
值得一提的是,主办方精心准备的全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展以“山海交响·闽韵传薪”为主线,通过时间轴与空间轴双线叙事,全面呈现我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突出“非遗传承+生态保护+两岸融合”的福建特色。“世遗烟火·非遗焕新”市集、展演在泉州古城府文庙、中山路热烈开展,市集汇集了德化陶瓷、永春纸质画、蟳埔女服饰、惠安影雕等非遗项目,非遗舞台则上演提线木偶、火鼎公婆等非遗节目,吸引众多市民游客驻足观看。
此次活动生动展现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及湄洲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朱子文化(南平)生态保护区、朱子文化(尤溪)生态保护区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成果,深入探讨了未来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发展方向,为更好地展示八闽文化的气韵与风采提供助力。下一步,我省将继续深化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动保护区内非遗与旅游、教育、科技等多领域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强省建设,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
责任编辑:赖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