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阳桥南的一间小店里,一个特别的展柜陈列着数十枚生蚝壳,壳面上描绘着东西塔、洛阳桥、老君岩等泉州地标,以及各种花鸟图案。这些独特的画作出自90岁的退休教师刘以符之手。
泉州网10月10日讯(融媒体记者 陈玲红 王柏峰 文/图)在洛阳桥南的一间小店里,一个特别的展柜陈列着数十枚生蚝壳,壳面上描绘着东西塔、洛阳桥、老君岩等泉州地标,以及各种花鸟图案。这些独特的画作出自90岁的退休教师刘以符之手。
三年前,因不忍见大量蚝壳被丢弃,他重拾年少时学过的绘画技艺,以蚝壳为“纸”,绘出心中对故乡的深情。如今,他有38件作品被洛江区档案馆收藏,部分作品被免费赠予有缘的游客,让泉州文化随着小小的蚝壳走向更远的地方。
刘以符创作蚝壳画十分专注
精美的蚝壳画作品
垃圾堆里挑蚝壳 六十多年后重拾画笔
生长于洛阳桥边的刘以符与桥相伴九十载,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都饱含感情。三年前,87岁的他看到大量蚝壳被当作垃圾扔掉,觉得十分可惜,萌生了在蚝壳上作画的念头。
对于一位耄耋老人而言,在方寸大小的蚝壳上作画并非易事。但刘老师很自信:“我眼不花,手不抖,我可以。”于是,他从垃圾堆里挑了几个最大的蚝壳,准备用仅存的一点美术功底进行废物再利用。
刘老师首先用清洁剂彻底清洗蚝壳后再晒干。晒干后的蚝壳一上色很快便能“吃色”,这也意味着创作时不易修改。于是,刘老师先用铅笔在蚝壳上打个底,然后再上色。因为蚝壳很小,一些细节线条无法用颜料笔直接画,刘老师便用“荒废”多年的钢笔蘸着颜料画。有时候上色后,颜料用湿纸擦不掉,就得用刻刀一点点刮掉。整个创作过程中不仅手要稳,心要静,而且要耐心十足。
泉州的世界遗产景点是他最常描绘的主题。“东西塔、洛阳桥、老君岩这些,基本不用看,凭印象也能画个大概。”刘老师说,而动物、花鸟则较为复杂,需提前打草稿。完成一件蚝壳画,通常需要一个多小时。
香烟盒上画底稿 “只送不卖”传理念
“我没有美术功底,只是年轻时参加教师培训学过一点点,在之后的六十多年里既没有教,也没有画,到87岁有这个想法时,也是想试试,能画就画着玩。”刘老师介绍,到目前为止,他已经画了200多个蚝壳。常有游客想购买他的作品,但都被他婉拒。他坚持“只送不卖”,遇到真心喜爱的游客便慷慨相赠。
“送出去了就没有了,所以每件蚝壳画都有一份底稿保存着,哪个送出去了,我就根据底稿再创作一个,万一人家还是喜欢这款呢?”刘老师就住在店面后方。记者在这里看到,底稿也是废物再利用,全画在香烟的包装盒上。“以前是开小卖部的,这样的包装盒很多。”刘老师解释道。
“作画是发挥余热,打发时间,同时也是想告诉小朋友们废物可以再利用,看人看事都要一分为二,不要绝对化;其次,你所学的东西都会在某个时候以某种方式运用到,所以学东西一定要认真、扎实。”作为退休的老教师,刘老师仍不忘教师本职。他说现在他不用自己捡蚝壳了,有一位学生家里有很多蚝壳,隔三岔五就会送一些过来让他挑。
书店主理人被打动 带蚝壳画全国巡展
刘老师的创作吸引并打动了许多到洛阳桥旅游的游客,芥子书屋主理人吴彬彬便是其中之一。吴彬彬介绍,得知老人家的作品并没有归纳整理,她便希望能为老人家的创作做一份“备份”,让作品更完整。于是她带领团队为老人家的作品一一拍照,并稍作漫画效果处理,汇编成名为《蚵仔》的文创产品。“我们也带着刘老师的作品去全国的艺术展和书店节做展览和交流,很多人都很喜欢这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吴彬彬介绍,展览走过杭州、重庆、宁波、南昌等多个地方,反响都很不错。
就在记者采访当日,小红书平台工作人员也在刘老师的店里拍摄。他们正在拍摄一期与海相关的纪录片,在泉州就选择了刘以符老师和他的作品,展现泉州人与海的关系。“非常有地方特色,老人与海、与艺术的关系,我们觉得既深刻又有烟火气。”一名现场工作人员说道。
责任编辑:黄冬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