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地产网

如何“种”文化兴产业,泉州这样来打样——文化特派员制度率先全

2025-10-14 13:23来源:泉州网作者:小陈浏览:我要分享:

  泉州网10月14日讯(融媒体记者 宋尧 通讯员 卢炎煌)国庆中秋假期,名为“戏幻岑兜 高甲原乡”的2025年天下高甲戏文化周在南安市石井镇岑兜村火热举办,这是泉州市创新推行文化特派员制度的又一场生动实践。作为三百年高甲戏发源地,岑兜村在文化特派员的精准赋能下,通过“政府指导+国企投资+专业参与”模式,投入超千万元打造全国首个高甲戏户外博物馆,规划总投资1亿元的文创综合体,让古老戏韵焕发新生。今年以来,全村接待游客已突破10万人次,全网传播量逾亿次。

  这样生机勃勃的文化场景,如今在泉州乡村随处可见。今年以来,泉州市在全省率先全域推行文化特派员制度,让优质文化资源如活水般流向基层。截至目前,全市已选派241名文化特派员,建成文化礼堂35个,开展文化活动超600场,惠及群众超百万人次,让文化如涓涓细流,浸润乡野,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

  制度创新

  筑机制之基,开源头活水

  在德化县南埕镇文化活动中心,德化县文化特派员、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张明贵将移风易俗的新理念化作亲切的家常话,通过鲜活事例让村民们对婚事简办、崇尚文明的新风尚有了更真切的认识,至此,文化活动不再是单一的表演,而成为村民能参与、有收获的精神盛宴。

  文化特派员制度的落地,离不开系统化、制度化的顶层设计。泉州以“市+县+镇+村”四级联动机制为轴心,出台专项工作方案,各县(市、区)因地制宜推出12份区域实施细案,形成“一地一策”的精准推进格局。

  在洛江区,“文化特派员+文化巡研员”的双轨机制正发挥独特作用。文化特派员负责基层文化阵地运营、活动开展与人才培育,而文化巡研员则聚焦非遗保护与产业规划,提供专业支持。这种“实务+专业”的创新模式,让文化服务既接地气又富有前瞻性。

  在永春县介福乡紫美村,文化特派员、民间收藏家施政强带来93件抗战时期的红色陶瓷文物藏品,为学生们上了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文化特派员不仅要传播文化,更要让文化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滋养心灵的力量。”施政强说。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保障落地。泉州实行“不脱产”派驻,建立动态跟踪机制,让文化服务真正落地生根。惠安县为每名特派员配套2万元工作经费,解决“有钱办事”的难题;晋江、台商投资区等地通过“月报告、季交流、年评价”动态跟踪,确保文化服务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制度如渠,引水入田,正是这般精细化的机制设计,为文化特派员制度注入了持续发展的动力,让文化活水得以源源不断注入乡野深处。

  人才选派

  聚八方之贤,施精准滴灌

  文化振兴,关键在人。泉州打破体制壁垒,广纳贤才,从文艺院团、高校、协会、媒体等十大领域广纳贤才,构建起一支241人的文化特派员队伍,涵盖文艺名家、文保专家、非遗传承人等10余类专业门类,通过“双向互选”机制实现精准匹配,构建起一支“带不走”的文化振兴队伍。他们不仅是文化的传播者,更是乡村需求的“应答者”,人才与乡村在此实现“双向奔赴”。

  在台商投资区百崎回族乡,南音传承人郭爱聪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这位有着三十多年南音造诣的文化特派员,不仅教授传统曲目,还创新地将南音与尊师重教主题结合。“这个音符要像海浪一样,有起有伏。”她耐心指导着村民,让千年雅乐在新时代焕发活力。如今,村里孩子们放学后聚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学唱南音,已成为一道动人的风景。

  在德化县,首批32名文化特派员正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王金镭作为德化窑遗产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派驻龙浔镇高阳村后,发现村里有30座古窑址却鲜为人知。他于是组织团队规划以乡村艺术馆和文化大礼堂为核心,让陶瓷文化得到系统传承。首次以德化县文化特派员身份回到家乡的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张明贵,则规划着更长远的传承路径——带动更多的大师深入挖掘南城村历史人物,并用陶瓷的形式把精彩的人物和故事勾勒创作出来,让家乡的非遗“活”起来、“动”起来。

  石狮市的“双向互选”机制更是别具一格。当地通过“基层点单、部门派单、人才接单”的精准匹配模式,让文化服务真正对接基层需求。首批60名特派员中,既有非遗传承人、文艺创作者,也有高校学者、资深媒体人,他们通过“2+2+X”服务机制,为乡村带去最需要的文化滋养。

  德化县云溪村的夜晚总是格外热闹。在鱼池楼古厝里,三位刻纸传承人组成的特派员团队正带领村民制作刻纸花灯。刀锋游走,纸屑纷飞,一幅幅展现云溪村非遗技艺、进士文化的图案渐渐显现。“我们要让每一盏灯都讲述一个云溪故事。”文化特派员林荣臻说。他们创作的《云溪村八非遗献瑞图》,不仅装饰了非遗展馆,更成为游客爱不释手的文创产品。

  阵地建设

  织服务之网,筑精神家园

  文化服务要想扎根,离不开实体的阵地支撑。泉州以“五有”标准推进文化礼堂建设,整合古厝、村史馆等资源,打造“一村一品”文化空间,让文化服务触手可及。三年内,泉州将建成300个集传承、教育、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文化空间。

  这些阵地不仅是物理场所,更是情感联结的枢纽。

  在永春县呈祥乡的清晨,雾气还未散去,文化特派员吴锦明已经在梯田边指导摄影爱好者们捕捉最美瞬间。“看,这个角度能拍出梯田的层次感。”他帮大学生陈铖浩调整着相机参数。这个曾经觉得家乡“没什么好拍”的年轻人,在文化特派员的指导下,发现了家乡别样的美。如今,他镜头下的梯田云雾、古厝炊烟,成了宣传家乡的“活名片”。

  在德化南斗村,这个曾经闲置的瓷厂车间,在文化特派员的策划下,变成了集网红水道、陶瓷体验馆于一体的特色空间。今年暑假,这里吸引了10多万游客前来体验打卡,实现“闲置空间”到“文旅热点”的华丽转身。在惠安小岞,与上海音乐学院共建的艺术交流中心,借一场“大海啊故乡”国际音乐季,让渔村与国际艺术对话。

  在石狮祥芝渔港,文化礼堂化身“渔嫂之家”“灯谜工作室”,开展“海上船声筒”微宣讲,让渔村文化在海风中传承;鲤城区小山丛竹书院举办“大学前乡土文化研习班”,让学子背着“乡愁记忆”去上学。

  台商投资区东园镇在文化特派员牵线下,联合清华海峡研究院专家团队,为秀涂村探索“文化+乡村振兴”路径,让古港文化焕发新活力。

  阵地如网,串联起散落的文化珍珠,精神家园,正成为乡村振兴中最温暖的风景。

  文化赋能

  激内生动力,结振兴硕果

  文化特派员制度的成效,正深刻改变着泉州乡村的面貌。

  文化资源“活”了。在永春县桃城镇,文化特派员姚海兰推动纸织画走进现代生活;在德化杨梅乡云溪村,三位刻纸传承人创作《云溪村八非遗献瑞图》等作品,让古村落焕发新活力。夜幕降临,鱼池楼古厝灯火通明,文化特派员与村民一起布展非遗馆,共同守护文化根脉。

  文化场地“热”了。永春县石鼓卿园村策划夜间文化活动,激活乡村夜间经济;泉港区摄影家协会到惠屿岛为老人公益拍摄,用镜头传递人文关怀。

  乡村产业“兴”了。在第二届永春乌髻文化旅游推介活动中,文化特派员推动的文旅融合项目亮眼:新项目亮相,文创产品出炉,文化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自文化特派员制度实施以来,泉州探索出一条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这一创新实践表明,当文化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就能产生强大的乘数效应。

  “永春有‘拳、香、醋、瓷、篮、茶、果’等丰富文化资源,可不少还‘养在深闺人不知’。”永春县文体旅游局副局长姚海兰坦言,文化特派员的到来,正是破解“资源转化难”的关键。

  如今,文化特派员已成为泉州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他们精准对接高校、文艺团体、设计机构等资源,将创意、技术、人才、项目引入乡村,让文化资源变成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放眼未来,随着文化特派员工作的持续深化,泉州将继续以文化为纽带,串联生态之美、产业之兴、民生之乐。文化活水绵延不绝,正悄然浇灌出乡村振兴的繁花似锦,让“海丝名城”的乡村焕发更加迷人的光彩。

  在这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泉州探索出的不仅是一条文化振兴之路,更是一种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和谐共生的可能。文化特派员制度如一座桥梁,连接起过去与未来,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中焕发勃勃生机。

  责任编辑:黄冬虹

团购楼盘:
姓名:
手机号码:
请自觉遵守评论服务协议,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表情
include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