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双一流”高校的科研智慧与海丝名城、制造强市的产业底蕴相遇,一场以“人工智能”为纽带的赛事,正成为泉州破解产业升级密码、构建人才高地的关键抓手。
今年6月至10月,由泉州市人民政府与北京大学联合主办的“泉州杯”北京大学1898创新大赛·人工智能专场,不仅是一场高水平科创比拼,更是泉州践行“以赛聚才、以才促产、以产兴城”战略的生动实践。从169个参赛项目的多元覆盖,到“四链融合”的生态构建,这场赛事正为泉州人工智能产业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为传统“制造”向“智造”转型提供“泉州方案”。
□融媒体记者 吴宗宝 通讯员 林小宇 罗扬彬
以赛促产 让“创新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接轨
一场赛事的价值,从来不止于奖项归属,更在于其能否成为连接创新资源与产业需求的“转换器”。
“泉州杯”人工智能专场自启动以来,便通过精准对接北大科创力量与泉州产业痛点,让“实验室里的技术”真正走向“生产线上的应用”,成为构建泉州AI生态圈的重要起点。
从参赛阵容与赛道布局来看,本次赛事的“产业导向性”尤为突出。大赛共吸引169个项目、近600人次报名,经资格审查进入初赛的项目中,北京大学相关项目134个、泉州市相关项目35个,覆盖AI基建、AI应用、智能体、具身智能四大核心赛道。这种“赛道跟着产业走”的设计,让赛事从源头上“掌舵”,让创新与产业精准“接轨”。
9月5日,大赛复赛在北京大学顺利举办,来自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专家、投资机构代表与产业领袖组成评审团,不仅关注项目的技术创新性,更着重考察其与泉州产业的适配度、落地可行性。10月20日,决赛将落地泉州数字经济产业园,采用“现场路演+实地考察”的模式,让北大团队深入了解泉州企业的真实需求,也让泉州企业直观感受前沿技术的应用潜力。
对于获奖的高质量项目,泉州提供“资本+平台+政策”的全链条支持。一方面,对接本地产业基金,解决项目落地的资金难题;另一方面,开放泉州数字经济产业园等载体资源,为项目提供研发场地、算力支撑与产业链配套,真正实现“赛事结束,项目落地”。
本次参赛项目——福建(泉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的“具身特种机器人”项目,正是这场赛事“产研对接”的典型案例。该项目团队凭借技术优势成功闯入决赛,其研发的智能特种机器人可针对轨道交通、新能源及传统制造业的复杂场景,提供定制化装备与解决方案。“‘泉州杯’赛事为我们提供了新产品展示、技术转化与市场推广的宝贵平台。”福建(泉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技术副总监黄承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黄承曦还谈道:“我们非常期待借助大赛契机,与更多高水平团队交流碰撞、激发创新灵感。同时也希望以此推动技术成果的实战转化与落地应用,助力泉州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的集聚与升级。”
以才赋能 人才引擎驱动智造升级
人才聚,则产业兴。
在波涛汹涌的人工智能浪潮中,泉州正以“求才若渴”的姿态和“筑巢引凤”的智慧,精准落子,通过汇聚八方英才,打造面向未来的AI产业创新高地,擘画一幅“以才赋能,数智腾飞”的新蓝图。
泉州创新性地打造了“1+1”人工智能产业园模式,为产业发展装上了强大的“双引擎”。一端是以泉州数字经济产业园为研发制造基地,汇聚创新能量;另一端则以数字福建(安溪)产业园提供坚实的算力支撑。这一“前店后厂”式的布局,构建了从技术研发、场景验证到规模生产的完整生态,形成了吸引人工智能企业及人才的强大“磁场”。
把镜头对准泉州数字经济产业园。宏芯科技专注于数据中心和5G承载网用硅光芯片与光模块研发和生产,通过不断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打造出一系列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硅光芯片产品与硅光模块,可以满足云服务商、电信运营商、光通信设备商等的海量需求。
“泉州的营商环境极为优越,为初创企业提供了坚实的启动资金和场地支持,有效化解了初期压力,助力企业迅速落地并发展壮大。”宏芯科技(泉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杨林深有感触,泉州在人才政策上展现出的巨大诚意与力度,一系列引才、育才、留才的“组合拳”,让人才得以安心扎根,尽情施展才华。基于这些有利条件,泉州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未来发展空间广阔,有望成为该领域的重要增长极。
作为泉州本土数字经济企业,南威软件集团的实践颇具代表性。“AI是产业升级的‘新引擎’,而人才是引擎的‘核心燃料’。”南威软件集团技术中心总经理游建友说道。他们不仅将AI视觉检测、数据智能分析等解决方案深度应用于纺织鞋服、建材家居等传统优势产业,助力其迈向“智造”新高度,更开创性地打造了开放的AI能力平台,探索出“以平台引才”的新模式,吸引人才来泉州,解决产业实际问题。
以城筑巢 厚植新兴产业的创新“沃土”
如果说本次赛事是“引才的窗口”,那么完善的政策体系与产业生态,才是“留才的沃土”。
泉州市以人才“港湾计划”为统领,系统构建“1+5+N”人才政策体系,开展人才人口“双增”行动,集聚各类人才,持续擦亮打响“海丝泉州·人才港湾”品牌,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24年10月,泉州就出台《泉州市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从算力建设、关键技术攻关、市场主体培育、应用场景打造、人才引育等五个方面着手大力推动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到2026年,力争培育市级人工智能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20个,打造特色鲜明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示范项目50个。
泉州聚焦人才“培育与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一方面,针对人才能力提升,对列入计划的人工智能培训项目,根据开展成效给予最高5万元支持;对在省外开展的异地培训给予最高25万元支持,鼓励人才“走出去”学习先进技术。另一方面,提供生活与购房补贴。对在我市民营企业等单位稳定就业或自主创办企业的青年人才,博士研究生最高可获15万元生活补贴、最高12万元购房补助。
确认为我市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团队),可享受工作生活补助、住房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和子女就业、医疗保健等一系列待遇。其中,安家补助上,按照第一至第五层次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25万元、15万元、5万元的安家补助。确认为福建省引进的特级和A类、B类、C类人才,由省级人才专项经费按标准给予安家补助。工作经费上,按照第一至第五层次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25万元、15万元、5万元的工作经费。确认为福建省引进的特级和A类、B类、C类人才,对照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分别给予1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25万元的工作经费。购房补助上,我市高层次人才选择在泉州自行购买商品住房解决居住问题的,按第一至第五层次人才分别给予80万元、40万元、20万元、10万元、5万元的购房补助。
为突破关键技术攻关,泉州还立足制造业强市优势,将技术攻关与产业需求深度绑定。一方面,推出“揭榜挂帅”机制,鼓励本地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校,聚焦通用大模型、人工智能芯片、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承担关键技术攻关任务,对项目揭榜方可给予最高200万元项目经费支持。另一方面,强化创新平台“硬支撑”,对被认定为人工智能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分别给予150万元、50万元补助;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人工智能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分别给予1000万元、500万元一次性奖励。
除市级外,各地也纷纷“出招”,加码推出人工智能产业人才集聚政策。其中,丰泽推出人工智能产业人才集聚政策,构建“八奖七补六服务”全方位支持体系,以构建人才生态。“八奖”包括创新奖励、成果转化奖励等;“七补”涵盖技改投资、赛事活动、项目落地补贴等专业服务;“六服务”则提供安居保障、子女教育服务等生活保障,全方位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人工智能政策为区域产业升级和人才集聚创造了重要机遇。政策中,关于高层次人才引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等举措,将有效吸引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深入了解泉州并来泉发展,形成‘政策红利—人才集聚—技术突破’的良性循环。”谈及政策,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俊说道。
李俊表示,下一阶段,研究所将在聚人才、破技术、搭平台等方面下功夫,聚焦智能装备、具身智能等方向,吸引海外领军人才,并联合本地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复合型AI人才。同时,通过政策牵引,汇聚优势资源形成研发联合体,加速产业核心技术突破与转化。此外,构建“政产学研金用”协同生态,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支撑“智造强市”建设。
以赛为媒,汇智成潮。这场跨越南北的AI盛会,不仅是一次创新成果的集中检阅,更吹响了泉州向“智造强市”全面进发的号角。它精准地构建了“赛事引才、政策留才、产业用才”的闭环生态,将北大前沿科研的“最强大脑”与泉州雄厚产业的“最强应用”深度融合。展望未来,随着更多创新种子在泉州这片产业沃土中生根发芽、开枝散叶,相信一个以人才为引擎、以AI为动能的新质生产力高地将加速崛起,书写泉州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责任编辑:赖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