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的销售量,却创造了手机行业内70%的利润。这是苹果的魅力,更是工业创意设计的神奇之处。什么是工业设计?用最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利用创意设计让产品更好看、更好用。
除了苹果产品,我们的生活中不乏这些创意设计元素。可以根据水温变换水流色彩的水龙头、与LED灯饰“联姻”的藤铁工艺品、会呼吸的运动鞋……这一切都是工业设计的成果。而在这些设计成果的背后,有着一个年轻而低调的创意设计师群体。
创意人才需求量远高于其他城市
杨学太近来一直很忙,身为泉州市工业设计协会会长的他,还经营着一家名叫迪特工业设计的公司。通过引进台湾、香港、澳门的设计师,为本地的生产性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工业设计服务。如今,公司已从最初的“小试牛刀”发展到与大型生产性企业签订年度合作协议,辉煌水暖、东泰五金、浔兴拉链都是他的客户。
“因为人手不够,团队里每个成员的工作量都很大。”杨学太告诉记者,整个行业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引进和留住优秀的人才。
在泉州,工业设计是一个“年轻”的行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最优秀的设计师,也才30多岁。也正因为此,迪特工业设计公司网页上挂出的招聘信息“常年有效”,优秀的人才始终稀缺。
“我们所处的这个城市,对于创意设计人才的需求量,远远高于其他城市。”领SHOW天地负责人张澍楠告诉记者。
在张澍楠看来,泉州具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传统产业已面临瓶颈,通过创新的力量重获生机成为产业资本的新追求,运用创意的力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当下的趋势。
工作与生活结合的氛围正在形成
“这里有咖啡厅、露天酒吧、小型图书馆和画展,我们拿出了28%的区域来做生活配套,70%的场地面积留作办公,就是为了满足这些年轻的创意人才将工作和生活有机结合的诉求。”张澍楠告诉记者,此前之所以难以留住优秀人才,是因为“年轻人生活所需的氛围不够浓烈”,而现在,一切正在慢慢改观。
“深厚的制造业产业基础,是工业设计最丰厚的土壤。有了产业基础,才有创造的平台。”在著名工业设计师谢勇看来,泉州文化创意元素与实体产业的融合拥有大空间。在吸引人才方面,产业基础是最肥沃的土壤。迪特工业设计、子燕轻工、功夫动漫、世嘉美影等一批工业创意设计企业在本地的产业土壤里开始成长,越来越多的企业产品,打上了本土设计的烙印。
此外,创意设计是“人才+时间”的付出,不但要求设计师会绘图,还要懂材料、理解商品特质以及消费者的心理。一个初入行的设计师,要想在这个行业内走下去,至少需要六七年的学习、培训,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而“在泉州,有原创思想的创意人才的收入水平要明显高于周边的城市,这能够给那些有想法的年轻人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张澍楠告诉记者,同样水平的一个设计人才,厦门的薪资大概5000—6000元,泉州则可以达到7000—8000元的月薪,有经验的设计师的年薪可达到20万、30万甚至50万。
期待真正参与产品研发设计流程
“现实中有很多制造业企业,他们往往在产品已经开发完成,只缺一个外观时才会想到工业设计。这样设计出来的产品,我们业内称之为‘骨肉分离’。”在杨学太看来,创意设计不应仅仅停留在外观和视觉传达方面的设计上,而应通过对产品结构、材料、工艺和产品的市场定位以及文化内涵的探寻,真正参与产品的研发设计流程。
“真正的工业设计会首先考察市场需求。”杨学太告诉记者,具体到一张手机贴膜的研发,创意设计师会首先通过市场去发现存在的问题,比如说顾客自己很难贴好膜,然后围绕这个切入点展开设计,并在产品推广时告诉顾客这个膜很好贴。而目前绝大多数的企业更偏向于从技术角度入手,考虑生产高亮的还是磨砂的,并在产品介绍中标出各种各样的参数,然后在定案之后交由工业设计机构为其设计一款漂亮的外包装。
“创意设计是沟通用户需求和技术的桥梁,它应该从产品的定义之初就参与进来。”杨学太告诉记者,创意设计与制造产业的融合模式仍然值得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海西地产投资网 陈诚辑)